笔趣阁 > 玄幻小说 > 智途 > 北第349章 北上
    朱天赐真带着厨子上路了,因为这个厨子正是义募逃兵九人中的一个。

    厨子叫张正辰,却是个哑巴,早先在常德府临江酒楼是个大厨,因为常德守备的二公子心情不顺,赚菜咸了,把他叫过去撒气,他顶了句嘴,就被割了舌头,赶出临江酒楼,一气之下,加入义募兵。

    当时在客栈,朱天赐只听到七人说话,除了张正辰哑巴,还有一人没发声,倒不是不会说话,而是修闭口禅,是个和尚。

    和尚法名鉴月,生得眉清目秀,因与一个香客的小妾偷情,被赶出寺院,从此修闭口禅,因为衣食无着,才加入义募兵,却是有一身好武艺。

    其余七人分别是:

    沈庄兴,老大。

    田庆义,曾经是个书生,但考了数年连县试都没过。

    山子,樵夫之子。

    鱼儿,水性很好,但世代都是佃户。

    黄秋,外号黄泥鳅,身子瘦小,就是藏在厨房那位。

    另外还有陈柳、陈飞,两人是堂兄弟,老实巴交的农民,家中有自己的田地,但因为兄弟人多,养这么多张嘴困难,又不想当佃户,才应招加入义募兵。

    朱天赐与九人赶走了望月镇唯一的一辆大马车,马是管制牲畜,每一匹都是在编的,普通人只能用牛车驴车,这是高庄主高价从府城买来的一匹老马,虽然老,但拉车的力气还有。

    之所以用马车,朱天赐是不想让人看到这么多人的行迹,至于牛车驴车,太慢了,连车篷都没有。

    九个人一辆车,一人驾车,八个人挤在车厢里,朱天赐则骑着他自己的那匹威远镖行的马,悠闲地在前面开路,腰间悬着长剑,看起来像是护镖的。

    因为谢少安特意封锁了消息,一路上倒没见慌乱逃难的人。

    十人连夜赶路,中间偶尔停下来歇息,第二天晌午赶到常德城外。

    常德府城已经戒严,城门口盘查严格,据说是来了大人物,又要组织军队北上勤王,一派紧张的气氛。

    朱天赐让沈庄兴派人去打听了一下,然后绕道城南来到临江码头,但这里也已经军管,所有船只优先给勤王大军使用,朱天赐不得已动用锦衣卫千户令牌,才征用了一条民船,沿江而下。

    按原来的计划,顺天义军不久就会来攻占这座被抽调一空的城市,从此风起云涌震动天下。

    小船过岳州府、武昌府、九江府、安庆府、应天府,一个月的时间才到达扬州府,中间被数度盘查,锦衣卫令牌百用百灵,拿出来一亮,二话不说直接放行。

    锦衣卫在大明帝国的地位超然,尤其是天启帝朱由校重用锦衣卫,更是百官辟易。

    九人对他一直很恭顺,毕竟他是九人的救命恩人,古人对大义非常看重,沈庄兴对他的吩咐也言听计从,但朱天赐对九人故意疏远,扮出一幅高深莫测的样子,免得他们刨根问底,不好解释。

    朱天赐深居简出,守在自己的船舱里,翻阅自己脑海里多出的记忆。

    只是,这些记忆大多很模糊,但其中有个法术却很清晰,叫搜魂术。

    搜魂术是使自己的脑波与对方发生共振,来读取对方的记忆,分为两种方式,一种方式是催眠对方,调整自己的脑波来与对方脑波共振,另一种方式是强行搜魂,迫使对方的脑波发生改变来适应自己的脑波,但一般都会采取第一种方式,虽然慢,但比较安全而且有效,第二种方式成功率不高,而且很凶险,如果遭到对方的反噬,有可能将自己搞成白痴。

    不用想,搜魂术肯定又是青羽给他的,可是,为什么会传给他这个法术,一时之间肯定是用不上的。

    想多了无用,既然是青羽传的,将来或许会用得上。

    朱天赐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修炼这个法术。

    到达扬州后,朱天赐付给船家二百两银子的船费和一应开销,船家慑于他锦衣千户的威势不敢说什么,不过,这些银子至少不亏了,朱天赐也没多给,给多了反而会引起疑心。

    在扬州歇息了一晚,再次雇船沿运河北上,但船行到淮安府,说什么也不走了,此时北方战乱,已经尽入大顺流寇之手。

    朱天赐无奈,弃船登岸,在运河边上的临波客栈休息,让沈庄兴派人四下打听消息。

    原本朱天赐打算如果九人有异心,不介意将他们抹去,杀人灭口,可是他们乖乖的,却下不得手,眼下再北上,他们不仅帮不了忙,还是累赘,朱天赐暗自思量如何处置他们。

    消息已经打听回来,顺军已经包围北京,但遇到了激烈的抵抗,辽东总兵吴三桂应诏南下勤王,南方数路大军在太子督促下也北上勤王,形势很胶着。

    与历史上不一样。

    朱天赐很心急,战争必然会有大量的亡魂,白白消散实在是太可惜了。

    思考良久,朱天赐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,既然不好处置他们,干脆就不处置。

    当夜,朱天赐留下二百两银子,然后悄悄翻墙而过,离开客栈,不辞而别。

    九个人将来的去向他已经懒得管了,此时,顺天义军已经起事近一个月,也不怕他们再去告密,告密也没人相信,何况他们并不知道谢少安真正的底细。

    一路上没听到一点有关顺天义军的消息,显然朝廷刻意封锁,这对义军的壮大只有好处,公主假冒太子,有她的配合,义军想必很顺利,实力强大到一定程度,就不惧各种流言。

    第二天,沈庄兴等人等到晌午也不见朱天赐从客房出来,敲门也没人应,推开房门才发现已经人去楼空,桌上放着一小堆银子,九人惊疑不定,聚在一起商议。

    沈庄兴先说道:“看情形,恩公有秘密的事情要去做,不方便带着咱们,留下银两让咱们自谋出路。”

    鱼儿有些着急:“那咱们怎么办?”

    山子说道:“会不会是恩公让咱们留在客栈等他?”

    田庆义摇头:“如果是这样,恩公至少会留下个书信。”

    黄秋说道:“是不是恩公所做的事情很危险,不想连累咱们?”

    沈庄兴心里很清楚,这位姓朱的早已对他们有杀心,只是这段时间他小心谨慎,没给其下手的理由和机会,姓朱的这是抛弃了他们,几个兄弟还蒙在鼓里。

    他说道:“如今乱世,既然恩公不想让咱们继续跟着他,咱们还是商量一下今后该怎么办。”

    经过讨论,九人最后决定充作难民,就在淮安府做点小买卖糊口,随时等候恩公的招唤,沈庄兴虽然心中有异议,却不便明着说出来,再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,他们不能再用以前的身份,只能冒充难民。

    几人在离客栈不远的地方租了个小院住下来,淮安府因为已经紧临前线,过了黄河就是大顺军控制的地盘,很多淮安原住户南迁避难,而多数滞留在淮安的难民租不起房子,因此房价倒也不贵。

    三天后的晚上,几个锦衣卫带着百十号衙役将小院团团包围,九人没带兵器,只能用木棍菜刀进行抵抗,试图逃跑,结果鱼儿和黄秋被当场格杀,其他人见大势已去,只能束手就擒,被压进大牢。

    锦衣卫对活下来的七人一一进行了严酷的审讯,他们都是贫苦出身,不是什么好汉,沈庄兴只被抽了两鞭子就什么都招了,其他人也一样,就连哑巴厨子张正辰也用笔招供,毕竟他识几个字,只有修闭口禅的鉴月依旧一言不发,任凭被打得皮开肉绽,手足二十根指头被扎进竹签,就是一个字也不说。

    其实在他们到达常德府的当天,奕宁公主就收到了谢少安的消息。

    锦衣铁军没有选择广阔的平原,而是沿着太行山脉的边缘南下,危急时可以躲进山里,至少不会被包了饺子,他们人少,又个个精悍,翻山越岭都不是问题,但战力非凡,小股的流军直接就灭了,锦衣铁军护卫着公主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大顺军控制的腹地,过南阳、襄阳和荆州到达未被攻占的常德,原本想在带走当地的驻军之前清理一下当地的山匪,遇到朱天赐,奕宁公主改了主意,以太子身份令常德军立即北上勤王,她则赶赴留都应天府,也就是南京,接管南朝廷的权力。

    接到谢少安的密报后,奕宁公主便暗中派了心腹锦衣卫,一个千户使,一路尾随朱天赐等人,在淮安发现朱天赐失踪之后,就捕拿了沈庄兴九人,审好口供之后,急报公主。

    奕宁公主看了口供之后下令,就地秘密处决沈庄兴等人,只留下一个死不开口的鉴月和尚,好吃好喝地在淮安大牢里关着,任何人不许接触,等朱天赐将来再处置。

    开了口就是背叛,该杀。

    不开口就是忠义之士,这种人世上少有,可以长命百岁。

    至于闭口禅,奕宁公主根本就不信。

    朱天赐离开客栈,在淮安府城郊,劫了一个小驿站,换上驿卒的服饰,骑着驿站的快马,连夜挥鞭北上。

    八百里加急。

    出示锦衣卫令牌后,顺利渡过黄河,进入山东。

    山东虽然也有流寇的狼烟,几个大城市仍然在明庭手中,但遭受抢掠后的山东,人烟稀少,大部都南下逃难,淮安府以北已经是大顺军控制的地段,朱天赐眼神好,夜行无碍,而流寇大多夜盲,偶尔有夜不收巡夜,也被他快马避开,山东的流寇不是大顺的主要战力,装备上差多了,缺少上等的好马,弓箭的力道也较差,多说也只有三十米的威力,对朱天赐没有太大的威胁。

    在明庭控制的地段,驿马没人敢拦,但朱天赐一路上避开兖州、青州、济南等大府城,中间或唬或劫了数个驿站,换马不换人,用了两夜一天的时间,抵达天津卫。

    朱天赐已经感应到游荡的魂力,这里不久前似乎刚经过一场大战。

    终于赶上了。